宣传专栏

案例品鉴--汽车-资源整合,四轮驱动----校企合作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2-05-23      阅读次数:

资源整合,四轮驱动

------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实施背景

(一)我校汽修专业的校企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顶岗实习,主要与汽车4S店及维修厂合作,例如与骏丰车行、志诚车行等建立实习基地,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第二阶段:与汽车集团企业订单培养,主要与鸿燕汽车集团公司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旗下包括大众、长城汽车等品牌;

第三阶段:与知名汽车品牌企业深度合作,进行订单培养,在前面合作的基础上,签订《保时捷品质实习生培养》项目,与保时捷汽车进行订单式培养;同时引进博世先进汽车检测设备,建立《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进行订单式培养。

(二)我校汽修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进展顺利,但也遇到了以下问题:

一是汽车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技术含量较低,有些学生反映只是清洁车辆等简单重复性工作;

二是因为东莞地区中小企业多,汽车产业链主要集中在销售和售后环节,缺少汽车保有量大的生产厂家诸如丰田T-TEP等合作项目,而与保时捷的《品质实习生共同培养》订单班,由于目前只有一家保时捷4S店,毕业生就业面较窄;

三是鸿燕汽车集团公司旗下代理多个汽车品牌的销售和售后,与集团公司合作的订单班在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对接方面存在困难,教学难以组织;

四是订单班的学生普遍存在汽车企业文化及技术过于单一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整合汽车企业优质资源,以驱动专业建设各项改革,旨在对以上几种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三)实施目标

创建“资源整合,四轮驱动”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旨在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整合汽车企业优质资源,驱动专业建设全面改革,以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的“无缝链接”,培养符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并为学生后续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解决以下问题及矛盾:

1.解决汽车企业难以提供有技术含量的实习岗位的问题;

2.解决订单培养学生汽车企业知识技能的针对性与市场化择业的非确定性之间的矛盾;

3.解决订单班规模化培养与企业招收毕业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4、解决订单培养汽车企业文化及技术的单一性与学生后续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主要做法

(一)资源整合,设置岗前培训模块,与四个汽车知名品牌岗位标准对接

汽修专业教师在企业调研中发现,大众汽车的产品线最为丰富,营销体系完善;丰田汽车的售后服务流程最为规范,可操作性强;保时捷的机修堪称业界的典范,最为严谨;博世汽车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及先进仪器世界闻名。我校汽修专业依托汽车行业协会,寻求与当地大众、丰田、保时捷、博世汽车行业品牌企业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整合优质企业资源,与汽车知名品牌岗位标准对接,在第五学期设置“大众售前服务”、“丰田售后服务”“保时捷机电维修”、“博世汽车故障诊断”4个岗前培训模块,进行轮换学习。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与本市6家大众汽车4S店签订“大众汽车技术校企共同培养平台”,依托大众公司强大的产品线和一流的营销体系,利用校内岗位能力培训基地,开设《大众售前服务技术》岗位培训模块;

二是与7家丰田汽车4S店签订“丰田汽车技术校企共同培养平台”,依托丰田公司完善的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开设丰田品牌售后服务岗位培训模块;

三是借助“保时捷品质实习生培养”项目,引进相应设备及培训内容,选拔6位教师参加保时捷师资培训,以保时捷的铜级技师的规范标准,开设保时捷机电铜级技师岗位模块培养;

四是与博世(深圳)有限公司签订“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建设”合作协议,引进博世先进检测设备及技术,建立“博世汽车诊断实训中心”,开设博世汽车诊断检测技术培训。

(二)四轮驱动,推动汽修专业建设各项改革

在当地6家大众汽车4S店、7家丰田汽车4S店、东莞保时捷中心、博世汽车检测设备(深圳)有限公司共4个品牌多家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校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驱动我校汽修专业建设各方面改革。具体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汽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汽修专业教师通过企业调研,获取最新的汽车市场、人才素质、职业技能需求等信息,四个品牌企业委派技术骨干参与研讨论证制定校方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岗位对接汽车品牌、模块培养汽修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品牌对接,模块培养,能力递进,德技双馨”为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第五学期设置“大众售前服务”、“丰田售后服务”“保时捷机电维修”、“博世汽车故障诊断”4个岗前培训模块,学生在4个模块进行轮换学习。

1 人才培养模式图

2.推动校企合作校本教材建设

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校教学强调内容的系统化和层次递进性,而企业培训强调技能细节和过程完整性和岗位技能的先进性。不同的企业在售前、售后、维修各岗位的培训水准也参差不齐,通过与4个品牌企业的深度合作,由我校专业教师、4个品牌企业方培训导师组成校本教材开发团队,根据学校设备定制开发企业岗位的实际维修工作任务,让“岗位模块”教学内容与汽车品牌岗前培训内容对接,参照品牌企业维修手册、内部培训资料等共同编写《大众售前服务技术》、《丰田售后服务技术》、《保时捷铜级技师》和《博世汽车故障诊断技术》4本校本教材。

3.推动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校企共建专家工作室,工作室聘请四个品牌管理层及技术骨干任校企合作工作室技术顾问,汽修专业根据课程需要聘请专家定期到校兼课和开展讲座。同时,工作室以校企合作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培养汽车专业教师的企业实际岗位操作技能。

4.推动汽修专业“五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

在进行与四个品牌的岗位培训标准对接中,很重要的一环是教学环境与企业实际工作场景的对接,汽修专业与四个品牌多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3家,在校内模拟品牌汽车实际工作岗位场景,建成校内包含保时捷、大众、丰田、博世故障诊断四个品牌的“汽车岗位能力培训基地”1个,另外为保证“岗位培训模块”的师资力量,设立东莞市技师工作站及校企合作专家工作室,建设成集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技能考核、师资及企业职工培训、技能竞赛、教产合作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五位一体”)的实训中心。

(三)条件保障

1.东莞汽车行业协会大力支持,为“资源整合”提供了优质企业资源保障

作为东莞汽车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东莞市汽车职教集团主要成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得到汽车行业协会的极大支持,同时也得到东莞地区汽车企业的大力支持,为学校和优质企业的洽谈、深度合作提供了资源上的保障。

2.东莞汽车技师工作站、专家工作室设立在我校,为“岗位培训前置”提供师资保障

东莞汽车技师工作站设立在我校,站长及企业技术专家为我校专业教师或兼职教师。同时,品牌汽车专家工作室也设在站内。二者在学生及师资岗位专业能力的培训方面,提供了雄厚的师资保障。

3.校内实训教学环境完备,为“岗位培训前置”提供设施设备场地保障

实训场所设备设施完备,共有23间实训室,其中“汽车岗位能力培训基地”包含“丰田”、“大众”、“保时捷”品牌的汽车维修专用设备及模拟企业工作场景,以及“博世汽车故障诊断实训中心”,为岗位能力培养模块课程提供了硬件设施保障。

三、成果与成效

(一)主要成果有以下方面:

1.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取得成效,形成“岗位对接汽车品牌、模块培养汽修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品牌对接,模块培养,能力递进,德技双馨”为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编写了《大众售前服务技术》、《丰田售后服务技术》、《保时捷铜级技师》和《博世汽车故障诊断技术》4本校本教材;

3.促进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加校外实训基地13家,建成校内包含保时捷、大众、丰田、博世故障诊断四个品牌的“汽车岗位能力培训基地”1个, “东莞市汽修技师工作站”1个、“校企合作专家工作室”1个。

(二)主要成效有以下方面:

1.“资源整合,四轮驱动”从校企合作出发,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解决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问题,将学生意愿和企业用人需求进行配对,满足双方的要求,使学校有可能开展针对企业特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实际内容难以融合的问题。

2.“资源整合,四轮驱动”探索了第五学期实训实习环节教学的有效新途径。第五学期是职业学校第三学年实习阶段的组成部分,“岗位能力培训模块”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解决汽车企业难以提供有技术含量的实习岗位的问题,同时解决订单培养学生汽车企业知识技能的针对性与市场化择业的非确定性之间的矛盾、解决订单班规模化培养与企业招收毕业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直接促进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3.“资源整合,四轮驱动”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和参与的有效性。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寻求能为自己所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资源整合,四轮驱动”与品牌汽车企业对接,针对性强,从而夯实了企业参与积极性和有效性。

4. “资源整合,四轮驱动”打破订单班单一的企业文化和技能壁垒,促进了学生就业和后续职业能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实际上就是毕业生从事企业岗位工作、承担生产任务的能力。“资源整合,四轮驱动”多品牌的岗位技术模块轮换培养,打破订单班单一的企业文化和技能壁垒,促进了学生后续职业能力发展。

四、体会与思考

职业教育改革需要创新,由于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各异,不能搞“一刀切”的发展模式。东莞地区中小企业多,车企产业链主要集中在销售和售后环节,产业受行业发展影响,缺少诸如丰田T-TEP等大型合作项目,决定了本地职业教育,需探索适合本地情况、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通过“资源整合,四轮驱动”这种校企合作方式,驱动汽修专业建设全面改革,培养的学生更加接近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实现学生能力和岗位需求的“无缝链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增加了学生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为学生后续职业能力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