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专栏

案例品鉴--数控-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产学研”校企共同体

发布日期:2022-05-23      阅读次数:

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产学研”校企共同体

——以数控专业“数铣加工”为例

摘要:“产学研”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是我校数控专业践行校企合作既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典型模式。尤其在产教融合这一热门背景下,数控专业根据目前存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统一、与企业岗位脱节等实际情况,积极引进企业,与校企深度合作。本文以“数铣加工”为例,与企业共同探讨教学模式与方法。

关键字:“产学研” 产教融合 数控加工 校企合作

一、导语(实施背景)

我校以人才引领产业升级,探索校企合作下的产教融合,进一步加强“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依托劳动教育,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数控专业建立以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为核心的“产学研”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见图1所示)。该基地既与企业深度合作,也将市场新理念融入到学校课程授课环节的当中。通过让企业先进技术进校园、课堂,使师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动向,时刻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和市场无缝对接,“产学研”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的实施,使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的“零距离”得以实现,提高了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度以及本职忠诚度;实行企业专家进课堂,充实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学校实力;一流设备进车间,联合共建企业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有效节省学科建设经费,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共同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式和思路,切实可行的培养了人才,提高了教学质量。

1 劳动教育基地

“数铣加工”作为数控专业其中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但由于课程标准、内容、师资与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是该课程教学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教学。学生通过数控编程与操作训练,虽然掌握了基本编程内容和操作方法,但对零件材料知识、加工工艺分析、夹具设计、加工工序、尺寸控制、品质管控等企业实用技能学习不够,导致学生到企业实习甚至毕业工作很难适应企业的生产岗位。其对应的技能等级考证(数控铣工证)模式单一,考核方式没随企业的要求力求创新,明显制约了实训教学。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给企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人才。数控专业一直都想解决这种情况,也探索很多年,不断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但没达到想要的效果。

自成立“产学研”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后,数控专业逐步探索出适合“数铣加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引进企业,让企业生产流程融入到课堂中,构建“校企共育”的培养机制,形成“过程共管”的运行机制,培养出学校满意的好学生,企业中意的好员工。

二、做法与过程

为了更好让学生能在“数铣加工”课堂中掌握零件材料知识、加工工艺分析、夹具设计、加工工序、尺寸控制、品质管理等企业实用技能,2020年数控专业开始与东莞市XX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定点实习基地(见图2所示)共建“产学研”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是校企双方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平台与载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通过学校输送高素质人才、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等几方面来看,“产学研”校企共同体无疑有着明显的优势。

2 定点实习基地挂牌

首先,在实践中数控专业对学生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出了突破性的改革。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按专业要求,企业拟排了2名专家、师傅进入课堂进行专业授课指导学生(见图3所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超出预期水平评估。校企共同研究数控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及其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实际对接,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通过企业实际工程案例编写校本教材(见图4所示),对同行业及毕业生实施岗位培训。让企业进学校,师傅进课堂,学校融企业,师生进车间,校企紧密融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 企业大课堂

4 校本教材

其次,在双师教师的实质表现上,找到特色。“产学研”现代智能制造劳动教育基地成立以来,作为双方建立的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实行学校和企业专兼职教师教学。数控专业先后派驻2名专任教师到东莞市XX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熟悉先进制造工艺,参与工程实践(见图5所示),教师的教学岗位与企业的研发及生产岗位相融通,让青年教师有了更好的施展平台。学生在课堂上既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理论经验兼有生产实践技能的教师授课,也可以经常接受具有生产实践技能兼有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师傅授课。学校企业双方融合融通,发挥各自特长,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岗位能力。

5 专任教师下企业

三、成果与成效

第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基地对接企业订单,是非常接近教学,企业师傅与专任教师会共同制定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然后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提升自己的技能,还能得到所对应的劳动报酬。以往教学中,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纸进行加工,工件加工完就做废品处理,学生也没有成就感。自劳动教育基地成立以来,以企业的产品为导向,企业会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与更新本企业的产品,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学生也能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让企业对学生所加工的产品进行合格回收,并付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见图6所示)。

6 学生操作训练


第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往教师备课的资源都是一成不变,加工图纸可能连续用了好多年,教师的接触新技术的计划较少。自基地成立以来,教师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前跟企业专家师傅充分备课,然后的把图纸工艺过程、工艺方法等方面转为教师教学的课件去授课,学生也能容易接受,收获颇大。在教学区旁边设立企业加工区,教师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企业师傅如何正确操作,企业师傅也会协助教师上课,这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课堂的把控。教师还可以跟企业共同去开发课程、教学成果的申报,还可以参与到企业专利申报等。

第三,车间的管理有很大改善。过去的车间给人的感觉就是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重视度不够,工量具没有按照标准摆放,整体给人第一眼印象一般。自基地成立以来,企业多次强调生产管理的重要性,教师也慢慢地重视起来,在上课过程中把企业的8S管理融入到课堂中来,学生也慢慢意识到合理的生产管理会让工作事半功倍,现在的车间管理焕然一新。

第四,企业收益有所提升。学校提供设备,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企业岗前的培训前移至学校,学生为企业加工合格的产品,企业进行回收,企业也给予相应的报酬,却节约了企业的成本。

在“数铣加工”实训课程中进行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以企业真实案例,实训流程与企业的真实生产接近,使得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产教融合的“数铣加工”实训课程改革为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今后培养更多的工匠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体会与思考

以“数铣加工”实训课程为载体,“产学研”校企共同体是合作双方进行协同创新工作的基础,学校投入的是智力资本及基础条件建设,效果好不好大部分情况下要看专业匹配性和组织管理的有效性,风险相对较小。校企合作基本上很难在短期内获得收益,也会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合作过程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利益的分配等问题,对于双方都存在着不少的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推进校企合作是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规避。

一是健全制度狠抓落实: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将权、责、利的划分尽可能全面和完善,形成良性的约束制度;

二是加大激励政策,科研尝试以“企业先赢”为原则来实现校企双赢,激励教师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成为自愿自发的行为,让企业优先获利也许可以吸引更多的优质合作伙伴。为促进“产学研”校企共同体平台的和谐共生,约束制度和激励政策可以起到很大的规避风险的作用,也为建好协同创新平台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