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务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务之窗 >> 工作计划 >> 正文

东莞理工学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0-09-02      阅读次数: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四五”规划之年,同时又是世界价值观激烈碰撞、世界格局风云变化、全球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之年,更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导致生活、工作模式激变之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我们要保持定力,保持自信,清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坚定不移地支持党和国家的政策,围绕市委、市政府“1+1+6”工作思路和大湾区发展动向,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职教综合改革,做好高水平职校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努力提升培养效益。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各级教育会议精神,紧扣职教发展特点,把握区域发展机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为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服务。

二、目标及任务

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东莞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四年内将学校建设成为广东省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为目标,本学期要完成如下几项任务:

(一)筑牢防线,确保师生安全。按照《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提升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毫不松懈,科学认真地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确保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以“四有”为目标,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以教研组为单位常态化地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研能力;建立班主任工作指导平台,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和引领,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活动,建立引导机制,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探索德育改革,完善德育培育体系。优化德育培育体系,建立伙伴式成长系统,体系化管理和引导学生活动;深入开展职业素养课程开发,促进职业素养与学生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注重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成效;有效开展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劳动教育。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成效。以光电和汽修为重点,加强专业群建设;建立机制,引导教师及时将合作企业新技术新应用场景转化为教育资源;建设“科创中心”,引导师生进一步理解、应用现代技术;落实课程标准,按要求做好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工作。

(五)丰富学校内涵,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常态化开展文明校园建设,营造书香氛围,举办校园读书活动,指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启动校史室建设,做好校史室的设计和规划;开展晨会演讲活动,讲好中国故事。

三、具体措施

 (一)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员安全

按照广东省工作专班《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粤防控组[2020]91号)和东莞市开学专项工作组《关于做好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新冠肺炎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通知》以及各专题会议要求,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开学前准备工作。一是通过“问卷星”及时掌握师生动向,精准把握开学前14天师生员工的健康情况和活动轨迹,并按照上级防控要求做好特殊人员的管控和服务工作;二是做好开学前环境消杀、清洁卫生工作,为师生提供良好学习工作环境;三是通过各种途径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师生员工提高卫生防控能力。

2.提升日常防控能力。进一步完善《东莞理工学校防控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应急预案》《东莞理工学校防控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教学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提升常态化防控能力,确保校园、师生员工安全。

3.做好物资常态准备工作。防控物资是实施防控方案的基础和保障,要按照上学期的消杀、防控要求,按照“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的要求,充分做好物资的常态化准备工作。

(二)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能力,确保方向正确

国家安全是民族安全、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大保障。在此世界观、价值观激励碰撞、世界风云变幻莫测的时期,提高政治意识,保持政治清醒,提高政治站位,是我们所有国人理直气壮的事情,更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

1.理直气壮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荣誉感。在各类课程、各种活动和各种话题中,要引领师生员工热爱祖国和民族,既热爱发展中的祖国和民族,也包容问题中的祖国和民族,让师生员工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优秀、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必不可少的责任,无论是优越还是不足,在历史长河中都绝不是不变的判断,既无需自大,也不必自卑,应该有自我发展的节奏。

2.理直气壮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提升对党的信任度。任何国家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组织,需要政党。能得到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现代中国的幸运。无论是国家统一的追求,还是现代国家的建立,抑或是改革开放数十年的成就,今天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声誉和影响力极度提升,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民对党的选择和认同。我们要继续讲好党的故事,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培养好下一代,提升下一代的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度和责任感。

3.用发展的思维看到实现问题,提升发展信念。所有的认识都是基于个人的信息边界,所有的问题都是利益权衡下比对的结果。认识到这点,我们的看待现实问题的思维就豁然开朗。用发展的思维看待现实问题,就是要看清问题的起源,看清问题解决的层次性和时间性,改变人们完全将问题归结于国家、归结于党的思维习惯,改变完美型思维,树立发展型观念,用发展而积极的思维意识引导我们的认识和发展。

(三)紧扣立德树人育人总任务,确保育人成效

我们要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要求,理解教育培养人的根本任务,理解教育的本质内涵,紧扣教育核心任务,真正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人的素质提升上来。

1.要充分理解“立德”的范畴。德行的标准不仅在于符合风俗习惯的利他行为,也在于对国家、民族关爱和适合时宜的关爱行为。我们要培养能立足社会、奉献社会、生活幸福的有道德之人,就是要培养能接纳社会现实、在接纳中积极上进的人,而不是仇恨社会、与社会格格不入者。以此理解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达至立德树人目标。

2.统筹优化德育培育体系。长久而持续运行的德育体系,已成体系化和习惯性。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要与时俱进地重新理清期间的逻辑性和有效性,建立德育体系逻辑图,让师生清晰体系内涵和要求,并为适时修订和改革提供依据。本学期要通过伙伴式成长系统,体系化管理和引导学生活动,丰富德育体系内涵。

3.建立班主任培养平台。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班主任队伍越来越大,有必要建立更为专业的班主任工作指导平台,加强培训和引领作用,帮助班主任更为科学、有效地引领班级学生成长。

 4.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好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环境是重要且高效的育人渠道。我们要重视环境建设,设法建立机制,保持环境优美度和整洁度,提升环境层次,提升育人效益。

5.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工作。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长时间在空调环境下囿于信息终端,身心健康受到侵蚀,已到了非要调整引导的地步。要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文体活动,切实落实教育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求,落实劳动教育要求,让学生走到阳光下,走进群体中,在劳其筋骨中提升身心健康度,提升格局和视野,提升现实环境互动能力。

6.继续开展好德育课程建设和相关活动,在教学与实践中育人。重视思政课师资建设,注重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成效;重视晨会等反思式演讲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自我承诺、自我反思中完善自我;完善机制,推动志愿者活动的广泛开展,让学生在付出中感悟成长。

(四)加快适应新时代教改步伐,确保教学效益

信息化智能化给各行各业、社会生态带来巨大变革,对教育而言,改变着教育本身,也改变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本身,所有的信息流、资源流都交织在一起,未来的世界在信息里,信息在平台上,平台在天上。所有的行为都在把握与不可把握间、选择与充分被选择间进行,教学行为也是如此。在这种新形势、新基建、新场景的推动下,我们的教学改革如何进行,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同步、坚守与改变间选择,紧跟业态变革发展。

1.充分认识新时代的变革方向,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可以说极大提升了人民信息化素养,也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线上教学的能力,也开启了各级政府线上工作的新形态。“线上”成了新的工作模式,新的信息流转方式,我们要接纳和熟悉这种方式,要开展相关培训,特别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一个主题、一个技术的共享式、碎片化培训,以长期进行的覆盖面和有效性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2.充分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本质,有所坚守有所改革。无论如何改革,教育是人与人的关系无法改变,教育言传身教的实质不会改变,教育者真正为被教育者好而由此产生极大的教育效益的真理不会改变。因此,无论采用接触式还是无接触式教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学科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不要忽视学生是人的本质,都不要忽视人的感受力和能动性,任何教学都是育人的手段或者途径而已,失去育人的本质功能,就是失去教学的意义。这既是教学思想、育人意识问题,也是对教师进行工作自我检查自我衡量的要求,要把育人放在教学的首位,以此衡量和选择教学行为。

3.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流转方式,达至为我所用之目标。新的信息流转方式既有均衡性,也因“智能”而有聚焦性。均衡性让成人与未成人共享着一样的信息,让教师容易失去传统的“智者”印象;聚焦性让信息的接受者得到更多同类信息的同时,也相对封闭了其它信息。两者都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在信息的均衡性面前,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进行有效学习应该成为教学的目标,而不是以记忆了多少信息为目标;师道尊严的不再是你的丰富的静态知识,而是你的智慧,表现点应该在思维力、引导力和管理力上,这样才能适应新的信息化智能化环境,达至为我所用之目标。所以,我们老师更多的是思考教学方式和组织方式,更多的是思考学习管理,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无论任何时候,老师们更要自我提醒的是师生之间包容和理解。

    4.充分挖掘企业资源,推动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路径在两点,一是师资资源,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教学服务。各专业科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高技术人才资源,邀请参与教育教学,拓展师生视野,提升专业境界;要引导教师利用自己的资源每学期请一两位高端人才在自己的课程上开一次讲座或半天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社会贤达接触面。二是要建立机制,引导教师及时将合作企业新技术新应用场景转化为教育资源,丰富专业内涵。

    5.开展好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竞赛工作。教学能力是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效果的保障基础。要思考和建立引导机制,着力持续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要重视教学能力竞赛工作,该赛项要求提供长时间的教学视频,与日常教学对接紧密,而非表演性竞赛,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要引导教师建立立足本专业的第二课堂兴趣小组,引领学生广泛关注本专业,提升专业兴趣和能力的同时,也为教师自身提升教学能力起到积淀作用。

    6.继续重视阅读引导,提升师生阅读兴趣和阅读量。自2017年学校图书馆引进委托管理后,学生图书管理参与量、阅读量、图书推荐活动量均表现优秀,师生阅读量逐年提升,各专业各班级各任课教师要将阅读作为重要的引导方向来实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综合素质。

    7.建设科创中心,引导师生进一步理解、应用现代技术。引进科创企业在学校成立科创平台,组建学生团队,参与科创项目;组建竞赛团队,参与省、国家级科创竞赛;引导教师关注科创项目,优化理论和技术应用教学,提升理论与技术展现力。

8.按要求做好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工作。为确保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多年来致力于课程标准建设,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我们要落实相关课程标准,配备相关学科教师和教学资源,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确保为中职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9.继续深入开展职业素养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素养与技术是职业院校的两个抓手,前者是职业院校德育的特色体现,后者既是培养结果,也是前者的载体,了解了其中的关系,我们便知道其重要性,便知道教育无处不在的含义。所有的教育,知识与技术都是载体,核心在于素养在于价值观,为学生培养健康的哲学体系才是教育的中心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教师的参与度、课程的探深度和实践引导的广泛度,不断提升培养效益。

(五)有效协调资源和清晰边界,确保底线要求

底线要求主要在于安全,包括学校安全、师生安全、法制安全、政治安全等。学校各部门要熟悉新颁布的《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并依照该条例全面审视安全要求,一方面要协调资源,全力以赴清理安全隐患,一切在“生命至上”中施政施策;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制、政治教育,提升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政治意识,熟悉安全边界,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六)全力做好高水平职校建设,确保建设成效

在当前全世界经济下行、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新经济会更加关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会加速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而这些,都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将成为政府引导和资本市场关注的重要领域,将推动着职业教育向高质量、高针对性方向发展。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项目将是推动学校把握历史机遇的正确选择。

1.要求全面理解高质量的要求,围绕高水平的十项任务做好申报和规划工作。

2.踏实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律,有序开展好高水平建设工作。我们必须进入广东省高水平中职行列,必须发挥我们踏实工作、锐意创新的传统,努力把握发展机遇,为大湾区发展做出贡献。

3.继续优化资源,增大校企、院校合作力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专业吸引力。

四、其他工作

本计划仅涉及新的思路和要求,计划中未涉及的诸如教育教学常规、工会以及部门工作等将按各部门计划或既往要求实施。

 

 

东莞理工学校

2020年8月28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