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专栏

案例品鉴--传媒-平面设计岗位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22-05-23      阅读次数:

平面设计岗位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探索

——以合作开发建党百年系列文创产品为例

摘要:我校产教融合平面设计工作室负责设计制作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文创产品,由企业指导、老师辅助和学生配合完成,后期量产投放市场。工作室致力于将企业设计任务融入教学计划,将企业要求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能力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品为本,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成为企业的创意中心。

关键词:文创产品,建党百年,设计,校企协同

一、实施背景

1.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

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孙春兰副总理指出要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

2. 设计行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人才培养,必然要与时俱进地切入行业发展的时代需求。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要是复合型的,要求人才国际化意识鲜明、文化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合理、设计创新能力强。不过,以往设计人才的培养片面注重学生的艺术表达与软件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胜任力的培育。设计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设计经验不足以及通用能力欠缺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围绕行业企业的需求与变化,并与设计类公司紧密合作,推行产教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3. 校级产教融合平面设计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

在探索过程中,我校与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深圳市好象科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莞日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合作,创新提出建立校企联合的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校级产教融合平面设计人才培养基地(简称工作室)。我们突出职业院校应用型特色,将创新思维和技能培养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实现网上订单、线下设计、线下生产、到线上交付的全过程体验,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同步培养。

二、主要做法

1. 结合需求确定主题

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讴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和丰功伟绩,展现职校学生浓厚的爱国爱党情、强国报国志,用实际行动共同喜迎中国共产党的百岁华诞,深圳市好象科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决定开发建党百年系列文创作品,并量产投放市场。该任务委托给我校产教融合平面设计工作室负责完成。

2. 发挥优势确定分工

我校产教融合平面设计工作室承接任务后,迅速组建了由3名来自企业的设计师、5名本校设计专业教师及多名在校学生组成的工作小组。企业设计师、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建党百年系列文创产品设计中各项设计环节,双师双向交流。

由于企业设计师熟悉市场运作流程、市场标准,而专业教师熟悉课程教学安排、学生认知规律,因此,针对项目进展实况,企业设计师主导方向与节奏、提供学习资源、提出指导意见、建立验收标准;专业教师以现场工作任务为主线,负责分配具体任务模块、针对性开展相关教学、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辅助学生完成各项设计工作,提高设计成果的转化率。双师双管齐下,交叉教学,学生能紧密联系行业市场进行艺术表达与软件技能的训练,为设计项目提供了创意落地的保障。该项目的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1 产教融合模式

3. 设计实战提升综合素养

在完成了深度学习建党百年来的革命事迹、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光辉历程、新时代要求等党史知识的储备后,工作小组开展市场调研,深挖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了分析、归类、筛选、整理、总结,逐渐确定了建党100周年、歌颂党史、红船精神、无奋斗不青春等关键词,并开始了4套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

在学习党史、确定创作关键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意识到,该项目迥异于日常专业课程中虚拟设计案例的学习,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积极投入到头脑风暴中,产生了无数天马行空、却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在共同参与设计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形成了创新思维。

在与企业沟通调整设计内容(图2、图3)、与印刷企业沟通确认产品效果、完成成果转化等过程中,学生熟悉了产品的整个生产流程,得到真实的行业环境熏陶。在实践知识技能的同时,他们学会了聆听、思考、汇报、沟通,其综合职业素质及职业胜任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2 设计师、教师、学生头脑风暴

3 教师指导学生调整设计细节

4. 成果展示积累创业经验

2021年广东省暨东莞市职业教育活动周现场,作为办学成果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文创产品面向全市进行了展示(图4),赢得了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评价。看到自己参与创作的产品最终成为商品走向客户,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当产品最终成为实物展现,其效果比电脑上的设计预览更直观更真实,精致或粗糙的细节将直接影响到产品价值。切身体验过文创产品制作的全过程后,学生对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考更全面立体,这将成为以后创新创业的宝贵经验。与此同时,学生在展示现场解说期间,接触了不少的外界的声音——有称赞、有建议、有同行视角、有普通消费者视角,所有的声音都有助于他们优化自己的设计思维,提高设计水平,成长为复合型设计人才。

4 职教周成果展现场

三、成果与成效

1.教学应用成效显著

1)学习兴趣得以调动

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设计开发了建党100周年、歌颂党史、红船精神、无奋斗不青春等4套建党百年系列文创作品(清单如表1)。真实的实战项目比起专业学习中的虚拟案例更鲜活、更有挑战,看到自己参与创意的作品转换为商品、走向客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职业技能得到拓展,职业胜任力得到升华。这解决了传统实践活动中主要着重技能培养的问题,落实了国家提倡的双创战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建党百年系列文创产品清单

2)学习成果得以落地

从项目的承接到项目的开发、验收再到项目成果的转化,企业委派设计师予以指导,在项目验收中按照企业的需求标准予以鉴定。学生的设计方案经历多次打磨后,达到行业标准,并在企业人员指导下量产落地,转化为实际成果。这是对学生设计水平的认可,也是判定校企协同创新项目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关系的重要指标。

3)职业胜任力得以提高

校企全过程联合培养,从设计师职业道德、专业能力、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文化修养、知识积累等方面,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拥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不仅能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还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有机地与企业岗位技能相融合,显著缩短了学生到企业、作业到项目的距离,为行业输出设计人才。

2.社会评价反响热烈

在本次职教周活动中,学生的设计成果展示在活动现场,吸引了一批批家长和中小学生驻足欣赏,部分文创产品多次被询价,甚至直接下订单。由此可见,学生的设计成果得到了市场认可,企业也相应地消化了成本,最终达到最高的效益,实现了三方共赢。

很多家长纷纷感叹中职生的作品水平竟能媲美市场,对职业教育产生了信心,表示愿意让孩子进入职教赛道。可见,一个成功的校企协同创新项目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拓展职业教育生源。

3.爱国教育润物无声

建党百年系列文创作品的设计制作,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意设计思维、提升了职业胜任力,又能让学生从党史学习中体悟创业之艰、激励学生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在设计生产的全过程中,学生一直感受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及提升人文素质。

四、经验反思

1. 案例价值

在建党百年系列文创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职业岗位知识结构、资源获取能力、项目管理及企业运作能力,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到教学中去,突出平面设计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关注时代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逐步精选和优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开发教材,推动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

对企业来说,由于全程参与指导项目,可轻松获得校园的设计创新智力资源和高素质设计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取得设计创新与应用收益,满足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因此,这种合作是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在该模式下,行业企业可依托工作室,开展融教学、研发、生产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

结合“互联网+”的线上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合作,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在场地、产权、投资方面的空间限制,拓展了校企合作的空间和形式。

2. 存在不足

学校适应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学校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与企业需求不符,技术服务能力较弱,还没有形成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时无法马上承担大型设计任务。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部分企业合作意识淡薄,不想派出设计师指点学生创作,更不敢冒风险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设计任务中,没有把培养人才纳人企业价值链中,只把校企合作当成是选择人才的途径,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予关注。

3. 未来思路

坚持政府主导。分行业领域细化校企合作制度,促使校企双方合作有章可循;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激励措施,促使企业主动介入职业教育,提供大量真实的设计任务案例,派设计师深入指导,关注并影响学生的培养过程。

加强校企内涵对接,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未来将与企业共同探讨如何从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文化、专业设置与产业岗位群、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专业教师与技术人员等方面进行有序对接,将企业设计任务融入教学计划,将企业要求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促使产教全面融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