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校卫生健康八项制度
第一则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设立传染病报告领导小组及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1.传染病报告领导小组
组 长: 巫云(校长)
副组长: 钟火旺(副校长)
组 员: 行政班子全体成员
2.传染病疫情报告人
学校校长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由学生处唐勇主任兼任,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校传染病疫情、疑似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
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一旦疫情爆发,疫情报告人应严格遵守层层上报的工作原则,通告疫情。
三、疫情报告要求
1.严把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做到五早: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治疗。
3.召集传染病应急小组成员,做好专册登记,统计人数,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4.报告顺序和时间:
班主任→校医室→疫情报告人排查→分管校领导→校领导→疫情报告人→当地疾控中心和教育行政部门。
重大疫情由疫情报告人于1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和教育、卫生行政部门。
5.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卡在校医室保留三年。
第二则 学生晨午检制度
一、晨午检的意义
每天统计患病学生人数及情况,确保有疫情立即报告,同时要及时做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
二、晨午检组织部门
校医室是晨午检工作的督促管理部门,应具体做好晨检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三、晨午检的责任人
晨午检工作小组:
组长:钟火旺(副校长)
副组长:唐勇、刘利广、曹启文、吴柱权、李卫军
成员:专业主任、全体班主任、校医
各班主任为本班学生健康情况检查报告第一责任人,负责本班学生的晨检工作。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学生出勤、健康状况。
四、晨午检的操作指引
做到“一看、二问、三摸、四量、五记”。一看:肤色、有无皮疹、情形;二问:有无腹泻、腹痛、发热等不适症状;三摸:有无发热、发冷;四量:必要时量体温;五记:做好记录。发现学生有发热(体温超过37.5℃)、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眼结膜充血、腮腺肿大、咳嗽或身体异常等传染病早期症状以及疑似传染病,立即报告校医,及时告知学校疫情报告人。学校疫情报告人作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五、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及管理制度
1.每天上午8:30前,下午14:30前班主任要如实、详细报告,实行“零”报告制度。
2.对疑似传染病或确诊传染病患者,责任人要及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送校医室,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3.患水痘、麻疹、风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学生必须回家(或学校专设隔离室)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课,直至病情痊愈、隔离期满,凭病愈证明方可回班级上课。在隔离期间,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要跟踪了解学生病情好转情况,学生痊愈后出示医院证明并经学校同意后方可回校学习。发热学生退热48小时后才能回校。回校时必须持病历到校医室办理有关手续后才能回课室上课。患有气管炎、胃肠炎等常见病、慢性病的学生,在发病时期,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主,指导就医,劝其回家休息治疗,不带病上课,以免贻误病情。
4.校医室每天根据“晨午检”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对发热学生、教职工进行列册登记,出现重大疫情或可疑情况时应立即向当地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班主任分别对疑似传染病患的学生进行每日随访、追踪,及时了解其诊治情况。隔离病人做到“二不”(不上课、不外出活动)。因晨、午检不负责任,疏于职守而至校园或班级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有关人员要负相应法律责任。对缓报、瞒报、漏报者,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则 学生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
一、学生因事、因病不能到校上课者,应由家长向班主任提出请假,因病请假要出具医院证明。如因突然发病,无法由医院开具证明者,由家长及时向班主任口头请假,事后补交假条或医院证明。
二、科任老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时发现有学生缺课必须及时了解缺课原因,做好登记,并将了解的情况及时告知班主任。对于因病缺课半天以上,应问明原因,及时填写好学生因病缺课登记表,及时报告校医室。
三、学生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工作负责人:
唐勇(学生处主任、学校疫情报告人)
专业科德育副主任
班主任、科任教师
每天做好学生因病缺课网络平台直报。出现传染性疾病时,除做好疫情登记外,应做到早报告、早隔离。并落实教室、宿舍消毒。
四、学生因传染性疾病不能到校上课,管理部门应立即了解事由或病情,并进行追踪、记录,同时上报校医室。校医接到报告后填报学生缺勤情况,并督促班主任密切关注,上报上级疾控管理部门,并及时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四则 学生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一、班主任、校医室要随时掌握因病缺勤学生的情况,按要求向学生处上报,做好登记。
二、学校对患传染病的学生复课应实行证明查验制度,即患传染病的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时,学生及家长须向学校提出复课申请,同时出具正规医院的康复证明,交由学生处查验、审批,经同意后,学生方可复课上学。
三、学生处应将学生的诊断证明、复课申请和康复证明归档,以备查验。
四、学生复课证明查验工作负责人:
唐勇(学生处主任、学校疫情报告人)
专业科德育副主任、班主任、校医
第五则 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一、学生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巫云(校长)
副组长:尹东明、赖慧豪、钟火旺
成 员:李锦祺、吴 蕾、龙宗庭、唐勇、王坚、吕鹏飞、陈亮明、吴丽丽、刘利广、曹启文、刘猛、专业科德育副主任、班主任、校医
二、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作用
1.新生入学后,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建立档案。
2.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学生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做好学生保健工作。
3.做好学生生长发育、健康状况、疾病防治的调查研究和资料统计积累工作。
4.重视做好教学卫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做好防近、防病的宣传工作,定期地进行一些常见病、传染病和一般的卫生小常识的介绍,定期检查学生视力,切实采取措施控制近视眼发病率。
6.实行卫生检查评比,督促师生做好经常性的公共卫生清扫工作。
三、重视教学卫生,保护视力,预防近视
1.向学生和家长经常宣传保护视力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做好眼保健操。
2.随时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看书、写字姿势,注意学生的用眼卫生。
3.教师板书要字体端正清楚,大小适中。
4.严格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5.不占用学生的自习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
四、加强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
1.全体师生必须做到人人讲卫生,人人搞卫生,人人管卫生,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
2.个人卫生要做到定时作息,饭前便后洗手,勤换衣服、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
3.不喝生水,不吃不洁或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吸烟,不喝酒,不用公共茶杯,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4.认真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或平均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不断增强身体素质。广播操和课外活动的出勤情况、锻炼质量,由班主任协助检查、记载。
第六则 环境卫生检查通报制度
一、卫生是健康的保障
为搞好公共场所、公共环境的卫生管理,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预防疾病,保障全校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卫生检查通报制度。
二、建立卫生领导小组
组长:尹东明(分管副校长)
成员:总务处、学生处、校医室
负责学校环境卫生的布置、落实、检查、评比和通报等工作。
三、检查范围
包括办公室、教室、实训室、会议室、图书阅览室、功能室、宿舍、医务室、食堂、厕所等室内外场所、楼梯过道、校道、广场、运动室场等。
四、室内卫生要求
1.地面整洁,窗台无灰尘,玻璃明亮,黑板干净。
2.天花板及墙角没有蛛丝。
3.墙壁无乱张贴和乱涂乱画现象。
4.室内物品、书籍摆放整齐有序。
5.卫生工具放在指定位置。
6.垃圾及时处理,不能溢满。
7.厕所有专人负责清洁卫生和设施修护,定期冲洗、打扫及消毒,配备专用垃圾箱(桶/袋)。做到无淤塞、无积水、无臭味、无蝇蛆、无破烂设施。
五、室外环境卫生要求
1.外墙无乱张贴和乱涂乱画现象。
2.楼梯台阶栏杆无灰尘污垢,楼梯底无堆放杂物。
3.校道、草坪及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地面无尘土、砖头、树叶、果皮、纸张、烟头、塑料袋等杂物。
4.水渠畅通干净,无淤塞、无积水。
5.垃圾桶放置合理,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处理。
6.校内垃圾每天至少清运一次,垃圾清运后及时清洁、消毒;校园内垃圾清运车辆应密封,防止垃圾散落。定期联系环保单位外运处理。
六、检查、评比、通报
1.实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室内外校园环境进行检查,并随时抽查。
2.由总务后勤部门牵头,各处室派出一名人员组成检查小组进行检查。检查小组对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公布结果。
3.办公室负责对每次环境卫生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并督促不达要求的部门进行整改。
第七则 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
一、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巫云(校长)
成员:尹东明、赖慧豪、钟火旺、吴蕾、龙宗庭、唐勇、吕鹏飞、刘海燕、李艳瑜、专业科德育副主任、校医
二、宣传教育
1.学校卫生健康工作要按照依法治教,依法治卫、依法办事的原则开展宣传教育。学校主要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流行病、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形成校长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师生员工一齐抓的良好氛围。
2.切实开展好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必需保质保量,上足课时,了解流行病、传染病的有关知识,增强防患知识。同时要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讲座、广播、班队活动,升降旗仪式,周训、班会等各种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卫生防病知识和防护技术。
3.学校卫生人员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相关情况对学生加强流行病、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4.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纠正购零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加强学生良好的行为的养成教育。
三、传染病防控
1.学校人群集中、最容易暴发传染病和流行病,应高度关注。随时掌握当地流行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和饮水污染的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杜绝疾病、流行性疾病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2.学校要按照有关部门的安排,配合卫生部门搞好流脑、乙脑、甲肝、痢疾、流感预防疫苗注射工作。
3.要讲究个人卫生,不共用生活用品。保持教室、宿舍通风透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工作。
4.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开展晨检、午检制度,及时报告检查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流行病、传染病消除在萌发之中。对校外人员进校要严格监视控制,防止流行病传入校园。
5.全体师生要爱护公共卫生设施,定期对公共场所消毒,特别是卫生死角。学校必须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卫生、安全的饮用水。对患有传染病的学生,应根据医师对其患传染病的种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在治愈前不得到校上学。凡患有各类传染病的师生员工和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不得承担教学任务。
6.把学校环境卫生工作列入学校的形象工程,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整治脏、乱、差现象,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7.坚持卫生工作报告制度,学校一旦发生流行病、传染病等事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坚持逐级负责、逐级报告制度,教师立即报告卫生室(保健室),保健员立即报告校长或分管校长,如有知情不报或隐瞒事情真相,将按照有关法规严肃处理。
第八则 通风、消毒制度
一、学校通风、消毒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吕鹏飞(总务处副主任)
成员:总务处、学生处、校医室、物业管理处
二、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实训室场、体育馆等教学活动场所,和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活动场所,以及校园环境的卫生清洁,均要落实打扫和保洁责任,尤其加强卫生死角的清理,消除病原的滋生隐患。
三、教学活动场所和生活活动场所每天要定时通风与换气。
四、教室、实训室场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换气方式与次数,温暖天气宜实行全日开窗的方式换气;寒冷天气在课前和课间休息期间开窗换气,每天保持通风2小时以上。其他教学室场每天开窗通风2-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五、每周末总务处安排人员用喷雾消毒剂喷洒教学活动场和生活活动场所,进行消毒。
六、学校食堂的餐厅开窗通风,每日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配餐间每天使用前用紫外线进行一次空气消毒。紫外线灯消毒超过1000小时要更换。
七、医务室每天早晚各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一次。紫外线灯消毒超过1000小时要更换。观察床用品至少每周清洗消毒一次,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消毒。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应达到100%,器械浸泡液每周更换一次,并注明更换日期、消毒液名称和浓度。无菌溶液要注明开瓶时间及用法。
八、指定人员,包括学生干部、办公室人员、宿舍舍长、食堂堂长、图书馆负责人、实训室负责人、物管、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管理的教学、生活等场所,进行开窗通风换气,监督消毒情况,学校组织管理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做好记录,并将其纳入对科室、年级、班级评比的内容。
八、季节性传染性疾病流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期间,教学活动场所和生活活动场所通风次数和时间都要增加,各部门必须积极协助相关消毒工作。消毒可使用有效含氯量500mg/L的消毒液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揩擦。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疫点消毒)要增加消毒次数,可请疾控中心操作或指导下进行,消毒结束后要通风换气。